周末在菜地里捣腾了一上午,也没顾上去超市里买些菜,吃什么呢?冰箱里找找,篮子里翻翻,有了--腊肉豌豆煲仔饭的主意被我定格了原因是:1,豌豆-地里刚摘的,本打算炒着吃,改了2,蒜苗-地里刚抽的,只一小把,凑用3,腊肉-老家的,塞在冰箱里没吃完4,海鲜菇-之前买的没用上5,糯米-有的把这些食材一起拼了,
吃“烧卖”当然先要来了解一下它的由来:早年的烧麦都在茶馆出售,茶客饿了总要补充点吃的。但茶馆是清雅之所,不像饭店不怕稠油浓烟,只能备点清蒸面饼,小菜由茶客自带,最多只能帮着把茶客带来的肉菜,卷在饼中热一下,用了几张面皮,收几张面皮的钱。时间久了,连饼中的菜也捎上了,但仍然按面饼的分量计价,“捎卖”就
相信很多四五十年代,五六十年代,甚至六七十年代的人都吃过这个吧。这在以前就叫发糕,因为当时家家都不富裕,每天能吃到这样的发糕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。我虽然出生在七十年代,经济条件相对比过去好一些了,但我的家庭还是很穷,我的妈妈是一位很会操持家务的女人,也是一位很要强的女人。我是从小吃着妈妈蒸的发糕长大
新买了吐司模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北海道吐司,正好仔仔过生日时拆了一盒1L的淡奶油没用完,本着不浪费的原则,疯狂的在家‘作’吧,于是一周做了四个北海道吐司。 我做的吐司虽然手感和口感都还好,但上色比较重,也请教了薄灰美女,我觉得第四个还算比较满意,看来还得再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