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黄瓜、小辣椒。2生抽、盐、白糖、糖渍橘皮丝。3先把黄瓜去瓤,切条备用。4锅中放入腌料,略加少许水烧开。根据自己口味酌情调整用量。5放入主料。6大火烧开、小火煮1分钟。7关火,将其晾凉。8装入容器中,放入冰箱冷藏。9腌渍2小时后即可食用。
徽州毛豆腐(又叫虎皮毛豆腐、徽州霉豆腐)是徽州地区特有的风味小吃和传统名菜。 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着这么几句谚语:“徽州第一怪,豆腐长毛上等菜”、“徽州毛豆腐,打个巴掌也不吐”。 也许您会想:豆腐长毛,而且还是那种细细长长的白色茸毛(白色菌丝),那还能吃吗? 其实是这个样子的,在制作毛豆腐时,通常豆腐都会先在水中浸泡,接着取出沥干,然后在豆腐上洒些盐,再用厚布盖上;置于阴凉干燥处,几天以后,便会在豆腐上长出白色茸毛。而豆腐所含的植物蛋白在经过发酵时,会转化成大量的酪氨酸(氨基酸的一种)与盐基氮,所以只要将“
徽州臭鳜鱼也叫“腌鲜鳜鱼”、臭桂鱼”,是徽菜代表性传统佳肴,也是徽州人特有的吃法,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。【徽州臭鳜鱼典故】 关于这道菜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。 话说有一年,徽州府调来了个姓苗的知府。此人嗜鱼成性,食不离鱼,且爱吃活蹦乱跳的鲜鱼,尤其是鳜鱼,这可就难坏了他手下的衙役们。因为徽州境内重峦叠嶂,水流湍急,难产大鱼,徽州人吃鳜鱼都要从贵池、铜陵等沿江地区靠肩挑运进,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时间。由于当时没有保鲜设备,鱼一腐烂就只好丢弃,使得一些商人因此折本而破产。商人只有在气候转凉时,才到江边去购鳜鱼,用木桶
划水”也称“甩水”,是鱼尾的一种俗称,是指鱼的尾部连尾鳍的一段。鲤鱼尾古代已视为珍品,李贺《大堤曲》诗:“郎食鲤鱼尾,妾食猩猩唇。”红烧划水选用新鲜的青鱼尾巴作料,“香浓味美胜鲤尾”。红烧划水是徽菜菜谱之一,以青蒜为制作主料,红烧划水的烹饪技巧以红烧为主,口味属于咸鲜味。以青鱼尾巴(即划水)红烧而成。此菜工艺十分讲究,须经儿次颠翻而鱼尾不断,其难度很高。口感:菜品色泽红亮、卤汁稠浓、肥糯油润、肉滑鲜嫩。
“一品锅”是徽州山区冬季常吃的一种火锅。相传,此菜由明代石台县“四部尚书”毕锵的一品诰命夫人余氏创制。一次,皇上突然驾临尚书府作客,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,夫人特意烧了一样徽州家常菜火锅。皇上吃得津津有味,赞美不绝。后来,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夫人亲手所烧,便说原来还是“一品锅”!菜名就此一锤定音。“一品锅”的烹调比较讲究,在火锅里,锅底铺上干笋子,第二层铺上块肉,第三层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,第四层是肉圆,第五层盖上粉丝,缀上菠菜或金针菜,加上调料和适量的水,然后用文火煨熟即成。此菜乡土风味浓,味厚而鲜,诱人食
徽州臭豆腐俗称:大呆臭。为王致和于清康熙年间创制,康熙品尝后赞不绝口特地御笔亲书“青方”二字赐王致和,从此名声大振。与浙江绍兴的臭千张,淮南的臭香干成鼎足三立之势,享誉海内外。徽州大呆臭表面为灰蓝,黑综合色,内里洁白如玉,闻着臭,吃着香独具风味。这个青椒炒臭豆腐,为很家常的菜式。口干香酥,鲜香适口。
采石矶茶干已有200多年的历史,源于清朝嘉庆年间。颜色酱红,光洁鲜亮,质地硬实细腻,具有韧性对折不断。色香味俱佳,老少皆宜的营养保健食品。此菜以采石矶茶干为主,口感香辣,酸甜适度。